2016年5月21日上午,《陜西古代文學史》審稿會暨《陜西通史》(文學藝術(shù)卷)大綱討論會在總社編輯樓會議室舉行。會議特邀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張國星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過常寶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朱萬曙教授擔任外審專家。主編李浩、張新科教授,參與撰稿的十三位作者,總社董事長兼社長劉東風、人文學術(shù)出版中心主任馮曉立、文史編輯項目部主任侯海英,以及人文學術(shù)出版中心的全體編輯參加了會議。
會議由“長江學者”、我校文學院院長張新科教授主持。劉東風社長首先代表出版社歡迎和感謝各位專家學者的到來,祝賀《陜西古代文學史》的撰著工作告一段落,并表示《陜西通史》的修訂工作今年已正式啟動,感謝各位專家的辛勤付出、對我社圖書出版事業(yè)的支持和宣傳。
在會議討論環(huán)節(jié),過常寶、張國星和朱萬曙三位外審專家對《陜西古代文學史》進行了精彩點評,并分別從學術(shù)價值、精品意識和宣傳地域文化等方面對書稿給予了充分肯定。過常寶教授認為,先秦兩漢時期的陜西文學史就是大半個中國的文學史,而《陜西古代文學史》(先秦兩漢卷)在具體敘述中穿插以大量的地域民俗史料,突出陜西的地域特色,豐富了先秦文學的文學性描述。張國星教授就《陜西古代文學史》(魏晉隋唐卷)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中國文學是多元的、品類繁多的原始森林,尤其在漢唐時期,中國向世界呈現(xiàn)出的是一個多元、包容、開放的大千氣象,當時的文學呈現(xiàn)著包容、開放、多元的特點,立足陜西核心,輻射八方,表現(xiàn)著歷史中的文學,而不是文學的歷史。秦腔作為“百戲之祖”,是陜西的地方戲曲劇種,在中國戲曲史上占有著重要的地位。為此,朱萬曙教授充分肯定了《陜西古代文學史》(宋元明清卷)中秦腔作為陜西戲劇文學的主角在陜西民俗文學占據(jù)的重要位置。另外,三位外審專家對目前書稿中存在的個別章節(jié)的結(jié)構(gòu)、標題以及全書語言表述風格等問題均提出了具體的修改建議和意見。
三位外審專家發(fā)言后,人文學術(shù)出版中心主任馮曉立就《陜西古代文學史》的出版問題向各位與會專家學者做了匯報。張新科教授就《陜西通史》(文學藝術(shù)卷)的撰寫內(nèi)容做了相應介紹,向參加編撰的作者分發(fā)了撰寫大綱,希望各位作者在今后的資料搜集整理和書稿撰寫的過程中,對于出現(xiàn)的有關(guān)問題能夠積極及時地反饋信息,并溝通交流,以保證后續(xù)工作的順利進行。
最后,“長江學者”李浩教授對本次會議做了總結(jié),感謝三位專家對書稿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感謝各卷作者的辛勤付出,并表示在大家的集體努力下,一定會為讀者、為陜西在中國文學史領域所占有的歷史地位,編出一部彌補學術(shù)空白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