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出版的《西安日報(bào)》,刊發(fā)了由總社編輯宋媛媛撰寫的書評文章《生活在風(fēng)煙清寂中》,向讀者介紹并推薦了總社圖書《解憂牧場札記》。
書評鏈接:
https://epaper.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207/14/content_119763.html
全文如下:
生活在風(fēng)煙清寂中
宋媛媛
十二年前,阿瑟穆·小七辭去體制內(nèi)安穩(wěn)舒適的工作,來到鄉(xiāng)村,開啟了她夏天做工、冬天造夢的慢生活。日色在一只馬槽子、一塊馬鞍的收集中,在一塊菜地的開墾中,一天天慢下來。她耐心地用一磚一石、一草一木搭建了一座老院子,名之曰:解憂牧場。
我很難想象,她一個人怎么在繁重的勞作中鑿石鉆木,又如何滿頭滿身披著白雪和土撥鼠戲耍。她的生活,對終日被喧嘩與躁動裹挾的現(xiàn)代人來說,無異于遙不可及的幻夢。
吃的馕是自己用泥巴糊的爐子一個個烤出來的,住的房子是用鑿子削平一塊塊石頭壘成的,穿的衣服是用紫草提煉的顏料染的,用的肥皂又是從駱駝刺燃燒后的灰里提取堿液合成的……
小七對牧場的生活充滿了熟悉與愛意,她給每一只羊每一頭牛都取了名字,每一座山,每一條河,在她筆下都光彩熠熠。她了解所有鄰居的脾氣和秉性,不管是毛躁急性子的卡車司機(jī)努爾蘭,還是好為人師的水管工托魯斯先生,無論嘮叨又可愛的老皮匠努爾旦,抑或熱心過了頭的庫齊肯奶奶,每一個人都活靈活現(xiàn),熟稔得像是和她朝夕相處的親人。
她發(fā)自心底的熱愛感染和指引著讀者,讓我們同她一樣,為一朵花心動不已,也為一棵樹輕輕嘆息。我想,大概沒有什么比春夏秋冬的次序更如她心意。薰衣草在曉露里迎著初升的太陽緩緩伸展腰身,伴隨一聲驚喜的微呼,心上已涂抹了胭脂的顏色。白云在青空飄蕩,舉目都是淺藍(lán)深黛,自然深靜的美,正是小七孜孜不倦向我們頌歌的東西。
《解憂牧場札記》這本散文集,寫的是遙遠(yuǎn)地方的一些事情,沙棘林、手工集市、賽馬、轉(zhuǎn)場的牧人、叼羊比賽、帳篷,這些事物對習(xí)慣于“996”、“內(nèi)卷”、CBD的人們來說,有一種天然的吸引力。然而,此書真正引人入勝處,又絕非題材本身。
小七不是獵奇的觀光客,也不是趕時髦為自己貼上“隱居”“原汁原味”的標(biāo)簽,她寫的便是拳拳到肉的生活本身。比如,她清楚地知道,指甲花直接使用是橘紅色,加了酸奶就是鮮亮的橘色,用紅茶稀釋又能染出棕色的效果,而和蓼藍(lán)草混合竟可以變成黑色。她也不會貪心地采摘完所有的黑加侖,而是給鳥兒和草叢里的昆蟲都留得足足的。
在牧場生活得越久,效率便越成為最不重要的事情。參加婚禮,主人通知六點(diǎn)到,通常八點(diǎn)鐘客人們才姍姍來遲。他們穿著節(jié)日的盛裝,大口吃羊肉,大口喝奶茶,漫不經(jīng)心地道一些家長里短。時光在這里仿佛是靜止的,黃昏的遠(yuǎn)想,月下的凝思,日升日落中蘊(yùn)藏著所有驚心動魄。
小七從沒有寫過一首詩,然而她的生活就是詩。她全神貫注地寫身邊人,眼前事,工筆細(xì)描地刻畫出哈薩克牧民綽約的心影,悄無聲中便抵達(dá)了我們靈魂幽深的角落。
短視頻時代,人們千方百計(jì)地追新求異。而小七卻令人驚奇地保持了一種自然的力量,一種觸及天地大美的力量。時代滾滾前進(jìn)的車輪,似乎和她全無關(guān)系,她就像生活在平行時空,吃著綠色健康的食物,安享自然無私的饋贈,讓心靈融入自然,自然滲透身體,織就生命的憧憬。
很多人,萬水千山走遍,依然無法抵達(dá)自己的內(nèi)心。而解憂牧場的小七,在風(fēng)煙清寂中觸摸到了自己的心靈。
編輯/李宣儀 審核/王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