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詳情
本書目錄
相關(guān)資料
丨作者簡介
高建群,國家一級作家,“陜軍東征”現(xiàn)象代表人物,被譽(yù)為當(dāng)代文壇難得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義的寫作者,浪漫派文學(xué)最后的騎士。代表作有《最后一個匈奴》《大平原》《統(tǒng)萬城》《伊犁馬》《我的菩提樹》《大刈鐮》等,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新聞出版廣電總署優(yōu)秀圖書獎、加拿大大雅風(fēng)文學(xué)獎等。
丨編輯推薦
著名作家高洪波、電影導(dǎo)演吳天明等鼎力推薦!一部氣勢磅礴的現(xiàn)實(shí)題材小說,傾情講述了發(fā)生在渭河平原上中國鄉(xiāng)村蒼涼悲壯的家族傳奇。
堪與《白鹿原》并肩的西北小說“雙璧”。一部關(guān)中平原三代家族的時代苦難與愛恨情仇,展現(xiàn)了這塊土地上在商業(yè)化生存法則中奮斗的弄潮兒,以及他們在頑強(qiáng)生存中捍衛(wèi)自己的尊嚴(yán)。
《大平原》像是一部洶涌奔騰的民間敘事詩,夾雜著大平原的泥味水氣,帶著那里生生死死的人們的悲痛與希望,一疊三嘆,盤旋回蕩。
作者真誠地說,這是他所寫最好的故事,好過他講過的所有的故事。
面對城市化浪潮中那些被終結(jié)的上千年鄉(xiāng)村文明,本書被視為是一部關(guān)中平原的“百年孤獨(dú)”式的家族史。
丨內(nèi)容簡介
本書所講述的是一個來自關(guān)中平原的故事,一部《百年孤獨(dú)》式的家族史。作者將近百年來不同時期的農(nóng)耕歷史風(fēng)貌,通過渭河平原上高村半個世紀(jì)以來的滄桑巨變和高村人的生命走向娓娓道來。全書既厚重樸實(shí),又瑰麗峭拔,具有濃厚的中國式的人情味,以此獻(xiàn)給大變革時代中每個中國人已經(jīng)消失和正在消失的故鄉(xiāng)。
第一章 渭河及渭河平原 / 001
第二章 高安氏偉大的罵街 / 005
第三章 村莊與家族 / 008
第四章 摔紙盆兒 / 013
第五章 罵街 / 017
第六章 高家渡 / 020
第七章 大舍鍋 / 027
第八章 顧蘭子的第一次亮相 / 032
第九章 吃舍飯 / 039
第十章 麥子黃了 / 043
第十一章 高大的婚事 / 047
第十二章 黃龍山 / 053
第十三章 顧姓一家的死亡 / 058
第十四章 敗月 / 063
第十五章 顧蘭子上吊 / 066
第十六章 土匪入室 / 072
第十七章 李先念將軍過渭河 / 079
第十八章 高大媳婦之死 / 082
第十九章 圓房 / 090
第二十章 革命鞋 / 099
第二十一章 漂泊者回家 / 103
第二十二章 一紙休書 / 109
第二十三章 入社·蓋房·生娃 / 117
第二十四章 走河南 / 123
第二十五章 景一虹 / 132
第二十六章 高老漢的“五腳踢” / 138
第二十七章 死死活活相跟上 / 149
第二十八章 茶攤上的平原 / 158
第二十九章 鄰家女孩之死 / 165
第三十章 痢疤頭 / 173
第三十一章 鄉(xiāng)間喜劇 / 180
第三十二章 水澇 / 188
第三十三章 大旱 / 194
第三十四章 饑餓的平原 / 198
第三十五章 大鍋飯 / 206
第三十六章 新媳婦的秘密 / 216
第三十七章 私設(shè)公堂 / 227
第三十八章 瑣碎日子 / 238
第三十九章 麥?zhǔn)瞻耸龍鲇?/span> / 248
第四十章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 256
第四十一章 公家人高二 / 265
第四十二章 黑建這孩子 / 274
第四十三章 板蕩的年代(一) / 282
第四十四章 板蕩的年代(二) / 291
第四十五章 咪咪的故事 / 298
第四十六章 黑建從軍 / 309
第四十七章 黑建歸來 / 323
第四十八章 在膚施城 / 333
第四十九章 高二之死 / 342
第五十章 我們在這里出生,我們在這里埋葬 / 351
第五十一章 父親的兒子大了(一) / 364
第五十二章 父親的兒子大了(二) / 370
第五十三章 在西京城 / 377
第五十四章 在平民醫(yī)院里 / 383
第五十五章 化大千世界為掌中玩物 / 389
第五十六章 男人嘴大吃四方 / 396
第五十七章 烏托邦夢想 / 404
第五十八章 三千具尸體、三千種無奈、三千件傳奇 / 410
第五十九章 村莊的最后的日子(一) / 420
第六十章 村莊的最后的日子(二) / 428
第六十一章 第四街區(qū) / 435
第六十二章 鄉(xiāng)里人桃兒與城里人杏兒 / 447
第六十三章 在巴比倫世紀(jì)城 / 458
第六十四章 平原公園 / 470
后記 / 481
高建群小傳 / 486
高建群履歷 / 487
高建群創(chuàng)作年表 / 488
社會評價 / 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