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隨著2017年版課程標準的頒布及依據(jù)其編寫的高中新教材的使用,教育已經(jīng)進入“核心素養(yǎng)”時代。可以預見,正在制定的初中新課標也必將以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主旨。近年來,為實施核心素養(yǎng)教育、落實立德樹人任務,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尤其是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其核心就是要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改變人才觀和用人觀,克服“五唯”瘴疾,推進核心素養(yǎng)教育的實施。2019年12月教育部考試中心頒布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提出了“一核四層四翼”的評價體系,體現(xiàn)出高考命題和課改要求一脈相承、連貫統(tǒng)一、相互促進。因此,無論是從課改還是從高考及教育評價發(fā)展動向看,實施核心素養(yǎng)教育、落實立德樹人任務,是時代賦予教育工作者的核心任務。提高認識,革新觀念,研究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探索新教學,打造新課堂,應是中學教育研究的主旋律。事實上,隨著新課標的頒布和新教材的實施,廣大化學教育同仁對核心素養(yǎng)教育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有效推進了中學化學教育的發(fā)展。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隨著課改、考改實踐的深入,對新課程的認識仍需提高,課堂教學的方式仍需探索,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構成仍需研究,等等。即就是說,以新課標、新教材為標志的課改和以“一核四層四翼”為標志的考改,從實踐層面看仍有許多問題需要研究。為此,本著傳播和分享優(yōu)秀化學教研成果,有效促進中學化學教育發(fā)展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中學化學教學參考》將圍繞“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研究進行專題征稿。歡迎廣大同仁就此自主選題、自擬題目進行研究和寫作,并踴躍賜稿,我們將竭誠為大家服務。在此,圍繞“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我們提供了以下研究選題(或者說是選題方向),供大家參考。
一、課標角度的研究選題
1. 從立德樹人的高度研究在新課程體系中化學學科對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意義和價值。
2. 從“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構成要素研究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中的獨特地位、內涵和作用。
3. 從學理的角度探索新課標提出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學科內涵、學科表現(xiàn)、學科價值及教育功能。
4. 深入研究新課標提出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課程目標、學業(yè)標準、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對中學化學教學實踐變革、教材建設、教學評價改革的指導作用及實踐表現(xiàn)。
5. 新課標提出“增進學科理解,提升教學能力”,研究如何增進學科理解、從哪些方面增進學科理解;研究在化學教師專業(yè)知識構成中學科知識的地位和作用,探索增進學科理解對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升教學能力的意義和作用。
6. 研究和探索新課標提出的“大概念”和“結構化”的內涵及價值,多角度(如從知識內容、認識思路、核心觀念等方面)揭示它們在化學學科中的具體表現(xiàn)及其對中學化學教育的指導作用。
7. 研究化學實驗在化學學科和化學學科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對化學實驗及實驗教學的認識,科學有效地發(fā)揮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作用,提升學生對化學學科及化學實驗的理解。
8. 研究以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主旨的中學化學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任務的確定、教學活動的安排、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的設計,以及課堂教學實施與管理的新特點、新模式、新策略、新方法,探索新課程課堂教學實踐規(guī)律及范式,打造新的課堂教學文化。
9. 自新課標實施以來,中學化學教學實踐中出現(xiàn)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教學方式,如探究式教學、情境教學、問題驅動式教學、項目式教學、單元教學、議題式教學、主題式教學、STEAM教育、生態(tài)教育、生命教育、生涯教育、學科思政教育,等等。研究這些方式的基本內涵及其對中學化學教育教學的適用性、實用性,對科學施教、促進學生發(fā)展的作用和意義??梢詫⒚恳环N方式作為一個專題進行研究。
10.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全面系統(tǒng)地破解教育評價難題,新課標提出“教、學、評一體化”的要求,意在將“評”融入“教”與“學”的過程中,實現(xiàn)相互促進。研究中學化學教育評價內容和策略,就具體的內容教學探索有效的評價方式和方法,促進核心素養(yǎng)教育有效落實。
二、教材角度的研究選題
1. 結合新課標“課程性質”“教學目標”“學業(yè)質量”“實施建議”,研究新教材對新課標理念的整體體現(xiàn),貫通理解,科學施教新教材,有效落實新課標。
2. 結合新課標“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實施建議”,研究新教材必修模塊和選擇性必修模塊各模塊知識內容構成及體系特點,研究不同教材模塊中化學知識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揭示相同(或同一方向上的)知識在不同教材模塊中的教學要求及進階關系,“宏”“微”結合,精準把握,科學施教。
3. 研究同一教材模塊中各章節(jié)內容之間的關系,揭示同一模塊教材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教育價值及功能、教學要求及特點,探索不同模塊教材的教學策略和方法。
4. 在上述第2條和第3條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新課標對不同主題“內容要求”、“教學提示”(包括“教學策略”“學習活動建議”“情境素材建議”)和“學業(yè)要求”的陳述,研究各具體章節(jié)的教學目標及任務、內容特點及呈現(xiàn)(包括欄目設置及欄目間的關系及作用,內容敘述特點及邏輯等)、素材選取和使用,結合化學學科內容、思想、方法特征和學生認知特點,形成教學思路,設計教學過程,安排教學活動,有效施教,并施教后反思、總結、研究、改進、提高。
5. 結合上述一中第9條的研究,科學合理地使用和開發(fā)有效方式設計具體內容的教學,開發(fā)新的教學案例,并不斷研究、豐富、發(fā)展、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式和方法。
6. 從認識事物、認識世界的角度,研究化學學科的內容特點和思維特征,探索化學教育教學的本真,揭示具體內容(可以是化學學科的某一整塊內容;也可以是教材中的一個主題、一個單元、一個章節(jié)、一節(jié)課)的內在邏輯關系,研究教材內容的呈現(xiàn),理順邏輯關系,并根據(jù)教學需要開發(fā)、補充素材(如有關學科知識,科學史料,實驗素材,生活、生產(chǎn)、科技文獻等),以形成嚴謹、自然、流暢的教學邏輯線(也是認識邏輯線),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認識事物、認識世界、提高思維能力、培養(yǎng)科學方法、建構認識體系、發(fā)展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
7. 從認識論的高度出發(fā),研究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研究不同年級不同教材模塊教學的特點及方法,著力提升教學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初三和高中化學教學的目標方向可以一致,但由于學生的年齡不同,教材的內容和要求、教學的任務和著力點必然不同,決定著教學的方式和方法、教學活動的安排和過程各有其特點。對此,我們必須深入研究。
8. 結合具體化學教學內容、任務、要求,研究有針對性的教學評價策略及方法,發(fā)揮評價對教學的反饋及調撥功能;探索與新課標、新教材、新教學相適應的作業(yè)形式和設計策略,開發(fā)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學科理解、發(fā)展素養(yǎng)的作業(yè)內容。
三、高考角度的研究選題
1. 2019年底,教育部考試中心頒布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提出了“一核四層四翼”的評價體系,為高考命題提供指南。研究這一體系的基本精神,從“立德樹人、服務選材、引導教學”的功能角度揭示其與新課程體系的關系——包括內在統(tǒng)一性及存在的客觀局限性,充分認識和發(fā)揮高考的功能及價值。
2. 結合近兩年高考化學試題,研究在《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指導下,高考命題在思路、策略、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變化,認識提高學生對化學學科的理解水平及應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意義。理解高考復習備考沒有捷徑可走,唯一的捷徑便是通過科學施教,不斷提升學生對學科及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高考和課改一脈相承、高度統(tǒng)一、相互配合、互相促進。以此為基點,科學研究和制定高一、高二教學策略和高三備考復習策略,把平時教學與高三復習通盤考慮、統(tǒng)一規(guī)劃,以適應新的高考形式。
3. 研究具體高考化學試題的特點,可從命題理念、考查目標、知識內容、能力素養(yǎng)、素材選取、問題設置等角度進行研究,揭示各要素之間如何相互配合形成具有一定檢測功能的試題,提高對試題命題及功能的認識。賞析命題的獨到和精妙之處,分析解題思路和策略,揭示試題的教育功能。
4. 隨著考改的深化,高考形式走向多元化。研究不同地區(qū)不同高考試卷形式的特征、不同類型試題的命制特點,探索相應的教學及復習備考策略。同時站在學科及學科教育的高度,從命題理念及考查目標、化學內容及教學要求等方面研究不同形式高考命題的內在一致性,從高考命題角度認識和研究化學教學的本真和策略,提高教學及復習備考策略。
5. 研究高考改革對化學學科教學及發(fā)展帶來的挑戰(zhàn)和壓力,從改進教學管理、課堂教學策略及方式等多方面進行研究和破解,為促進中學化學教育教學發(fā)展而努力。
6. 結合對高考命題的研究,探索命制高水平試題的思路、策略和方法,從理論上對試題命制策略和技術進行總結提煉,介紹試題命制體驗和經(jīng)驗,并推介和分享好題。
特別說明:
1.稿件要求主題明確,中心突出,結構清晰,語言通暢,敘述嚴謹,格式規(guī)范(具體可參見《中化參》刊發(fā)的同類文章),以word文件生成,并投遞電子稿。
2.來稿必須為個人原創(chuàng),嚴禁抄襲,請勿一稿多投。來稿一律不退,請作者自留底稿。本刊編輯部對來稿有刪改權,若不同意,請在來稿時說明。
3.專題征稿請投到郵箱zhcztzg@sina.com中。投稿時請在稿件中注明作者姓名、單位、電話、通訊地址等信息,以方便聯(lián)系。
4.此專題征稿長期有效。對于部分選題,我們將組織有研究興趣且愿意堅持研究的教師、學校教研室、名師工作室、名師工作坊等組成研究小組,進行持續(xù)深入的研究,以促進中學化學教育教學及教師發(fā)展。有意者請與我們聯(lián)系。
5.此專題征稿不影響其他研究方向上的稿件投遞、受理和刊發(fā)。
咨詢電話:029-85234213轉8007
聯(lián)系人:李編輯 18092914590(微信同號)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編輯部
2021年4月10日
來源:中化參
審核:朱曉榮